第(1/3)页 海量代码的编写工作浩浩荡荡地开展了。 有了麦文教授团队的鼎力支持,外加黄展分出来的专项小组,李颜能利用的人力资源一下就充沛了。 麦教授那边有来自三个项目研究组以及一个倪院士手下的研究院团队,合计抽了六十人——但都是好手,加上麦教授充当中间管理者,爆发出正常企业研发团队一百五十人的战斗力都不是问题。 黄展这边出了一百人,都是有过当年开发win系统手机版经验的老手——他公司虽然规模很大,但因为自己一手包了生产线,研发口其实也就三百多人,在自己有w9生产任务的情况下舍得分出来一百个,足够有诚意了。 再结合创族这波合作除了系统发布的时候有个“共同开发”的落款,加上后续能按一定比例拿到蛟龙手机的收益外,啥实打实的短期收益都拿不到。 只能说黄展就是送了一笔大人情。 一个专用的封闭式系统,写上创族的名字也没啥意义。 至于未来收益,那都是虚的,而且现在创族自己水深火热,实打实地大笔投入,等着缥缈的未来收益,纯属泥菩萨过河。 真在乎收益,黄展为什么不跟李颜要股份呢? 董事会对此也非常不解,甚至在大会上弹劾了黄展。 有人要求让李颜给一笔大钱,当做购买了创族的研发服务。 有人要求深度参与李颜整个手机的研发,然后直接让未来科技做创族的子公司。 有人要求创族直接终止“无意义的合作”,专心在自己的w9项目上,直接压死未来科技。 大部分是黄展的亲戚。 黄展是个对控制权看得很重的人,跟老雷谈崩了也是因为股份的事情。 而这些实际上并不懂手机的亲戚,只会从利益出发跟他掰扯,他也懒得回应。 所以他直接无视了所有意见。 黄展的这种“一意孤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是以前他都是相信自己,而这一次,他选择了相信李颜。 而且实际上他多少有点私心——靠自己击败菠萝公司已经没可能了,但李颜身上还有这种可能性。 以前总是老美科技走在前头,作为所谓的启明星,震惊世界的总是他们。 这一次,也让他们试试借鉴别人的滋味。 管理两百人的团队,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 其实麦文跟黄展都为李颜捏了一把汗,他毕竟不是两边团队的直接负责人,不管是信息传递效率还是落实想法的力度,必然都要打折扣。 麦文自己作为第一负责人带过六十人团队做一个项目,每天光是跟进所有人的进度与答疑解惑就累个半死了。 分工不是直接安排你做啥他做啥就行的,工作量上本来就不可能绝对均分,遑论小组之间也存在速度快慢问题。 经常会有A小组做完了在摸鱼,B小组哼哧哼哧拼命干也追不上进度的情况。 这小组之间还需要大量的协调沟通,有时候A做A的B做B的,各自都算完成了任务,结果对接起来一塌糊涂约等于让第三个小组重做…… 人不是机器,所以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小九九,或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所以加了很多私货,或是想着偷懒摸鱼所以慢悠悠搞,或是埋头苦干一点不理整体进度。 更别说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了,因为小团队或者小组之间有矛盾导致项目关键地方出差错的教训,也并不少见。 麦文最后被逼到把这六十个人全都聚集在一起办公,还是照样天天焦头烂额。 后来他总结出来,主要原因是自己在这六十人里不足够有威信——因为当时还有一批其他院士手底下的团队,所以难以建立一个足够顺畅的运转机制。 很多大公司规模起来之后就死在了制度上,要么累死一言堂老板,要么太过臃肿人浮于事。 李颜虽然是公司老板,但他这公司目前就十几个人,除了一个内务总管,其他人甚至都没正经的职务,完全就是靠他本人能力硬撑的小团队。 别说管理两百人了,六十人都够呛。 现在更是两个团队,可谓是地狱级难度。 好在麦文跟黄展还乐意当一下中间人。 在正式启动的第一天,李颜用一份计划书把麦文跟黄展看傻了。 李颜竟然把分工细化到了每个人头上。 这是什么概念?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他一个人就整清楚了,并且根据大家擅长及有经验的方面进行了分工。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完成了管理。 “我只要结果。”李颜跟麦文如是说。 第(1/3)页